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参政履职>>提案建议
关于我市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02-26 14:38:56 来源:宁波民建调研处 字体: 阅读次数:

    海洋工程装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在国民经济116个部门中产业关联度达到85%以上,能带动造船、机电、纺织、化工、能源、采掘、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市在海工装备方面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和建造能力。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市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船舶企业没有涉足过海工装备制造业,缺乏管理经验和产品创新能力,总体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钢铁、石化等产业与海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之间经济、技术联系不紧密,协作不充分,更缺乏联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很难完成全部投资,相对融资需求而言,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科技引领能力薄弱,从事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发、管理、营销等中高级人才匮乏。相较与大连、青岛等海洋经济较发达城市,我市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级别、科研成果总量和质量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研究,科学规划总体布局。高起点谋划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要求,科学合理地编制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要分类指导管理,有序推进,引导企业有序进入海工装备领域,努力构筑起我市比较完备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争取将我市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进入国家相关规划布局,积极向上争取口岸开放、海域使用等有关政策,推进我市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二、优化空间,明确发展重点领域。根据《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空间功能布局框架,以北仑、杭州湾新区和三门湾区域为平台,以高技术专用船舶为重点,提升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提高海洋高技术专用船舶生产能力,加强船舶设计、船舶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和船舶关键配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海工装备产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装备成套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基地。
    三、强化招商引资,打造战略合作联盟。一是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优先引进对宁波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项目,重点是引进新加坡、欧美、日韩等国际一流的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并鼓励现有海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嫁接,争取环渤海产业圈、长江三角产业带、珠三角产业带的优势资源向我市转移,提高我市海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统筹陆海企业联合发展。要推进陆上装备制造企业与造船及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陆海结合的产业格局。推进海工装备制造与上下游产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行业间以重点产品或共性关键技术为纽带的协作同盟,形成相关产业既有专业化分工、又能协作共赢的良性合作格局。推进海工装备制造与相关配套企业的战略合作,强化供需双方在技术、新产品研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三是探索对外合作模式。宁波企业对接大公司、企业集团,可以采用联合开发、相互持股、并购重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多种合作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科学管理制度等无形资产。
    (四)积极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在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的直接融资筹集资金方面向海工装备生产企业倾斜,鼓励风险投资、信托资金等进入业。积极开辟融资租赁,满足生产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进一步探索改进适合产业特点的信贷担保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二是通过企业、社会公众、财政等多途径出资,筹集成立宁波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为促进宁波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融资提供支持平台。三是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建立融资项目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推介一批产业重点项目,通过银企对接会等形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形式,优选满足产业的信贷资金需求。
    (五)突出科技创新,加快高端产业设计研发。一是巩固提高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重点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鼓励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围绕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活动,广泛开展企校合作。依托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建立海工装备制造专业,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以及引进等多种形式,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持有关高等院校设立海工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学科,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企校合作,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三是结合企业招商引资、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点创新项目建设,通过集智攻关、团队引进及高薪聘请等方式,引进海工装备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学科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以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留住高端人才。
 

    (民建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