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浙江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参加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特邀(三)界别小组讨论时指出,率先探索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是省委交给省政协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省政协系统的共同责任。新时代率先探索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就是要充分体现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地位,实现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发挥好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出“政协答卷”。
一、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意义
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多个子系统。由于人民政协是我国最早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形式,也是最成熟、最成功的协商民主制度,因此,率先探索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彰显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必将进一步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运转、规范运转、有效运转,彰显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
(二)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组织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不断强调“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发挥各协商渠道自身优势,做好衔接配合”。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已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政协的五级完整组织体系,作为“四套班子”之一,其协商触角涉及到执政党、国家政权机关、参政党、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各协商渠道。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既是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履职实践需求,也是政协在协商民主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并与其他协商渠道形成有效联动的应有之举。
(三)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实现协商、监督、参与、合作的一体优势。全国政协原主席俞正声指出:“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实现了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既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又能够在执政党、国家政权机关同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代表及人民群众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使公权力的运行不仅受到法律、权力的制约,而且处于人民政协这样的非权力机关的民主监督之下。
(四)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厚植包容坦诚和谐的文化优势。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崇尚和合、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文化滋养,体现了与传统文化相融相生的特性,因而呈现出与西方政党制、选举民主迥然不同的政治文化生态。政协协商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协商主体站位不同而地位平等,协商氛围热烈而不对立,协商意见真诚而不敷衍,协商批评尖锐而不极端,是一种友善理性的政治参与。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的制度构建中厚植平等、宽容、友善的政协协商精神,在整个协商民主体系中提供标准化的协商行为规范。
(五)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巩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优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民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把群众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真正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群众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监督国家政权的条件。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进一步扩大政协协商民主的覆盖面和参与面,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倾听民意、集聚民智,时时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执政的基础优势。
(六)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形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善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形成人人平等、个个善为的共享式治理,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能够容纳各种社会需求、协调整合不同利益的的共识型制度,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政协协商民主能够包容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利益与合理要求,强调政治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通过协商、交流和对话,建立和巩固团结合作所需要的社会信任基础。率先构建政治协商民主体系,建立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社会各群体能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有助于形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善治优势。
二、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着力筑牢政协协商的共识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着力打造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加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建设,就要在构建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过程中把握共识这个关键,筑牢政协协商体系中的共识机制,具体包括:学习教育培训机制、思想动态收集机制、热点舆情引导机制、突出矛盾化解机制、政企(官民)对话机制,等等。
(二)着力打造政协协商的共建机制。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不仅要进一步突出政协的协商自觉,更需要完善党委、政府、政协相互对接、一体发力的共建机制。要增强政协协商的计划性安排、层次性安排、合理性安排,把政协协商放到党政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安排,进一步完善把政协协商纳入党委决策、行政决策的制度和程序规定,把政协协商民主程序与党委议事规则、政府决策运行有机衔接起来,在明确年度协商计划的基础上,构建党委重大决策提交政协协商、政府重大事项开展政协协商、党政部门重要工作开展政协对口协商的共建工作格局。
(三)着力形成政协协商的共享机制。近年来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以政协协商为引领的各类协商频次日超密集、成果更加丰富,但协商的实际效能还有不足,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复协商、多头协商等问题。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是简单追求协商形式翻新和次数叠加,而是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和程序设计,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效能共享。构建政协协商体系,要加强共享机制的构建,发挥政协协商主平台作用,一头链接党委、政府,一头链接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各类智库,融合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等多渠道资源,把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融入政治协商之中,在协商议题、协商形式、协商时点、协商人员的安排上做到一个计划一张表,把政协打造成为各渠道协商资源共享、协商成果共享的枢纽。
(四)着力强化政协协商的共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政协构建协商民主体系,要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找准履行职能的结合点,把握服务大局的着力点,抓住贯彻落实的切入点,在深化协商理念、丰富协商形式、强化主体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强化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体系,以高质量的协商民主体系和能力,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