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参政履职>>调研报告
关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若干建议
发布时间:2023-08-09 10:36:33 来源: 字体: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仍面临产业基础薄弱、技术技能人才缺乏、文化传承断裂、社会治理不力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引导职业教育发挥特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

(一)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在脱贫攻坚战中,职业教育扶贫见效快、成效显著。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将职业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支持力度,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深化技能脱贫千校行动,举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学校就学,出台《关于加强雨露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引导脱贫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标准补助有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脱贫家庭,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子。职业教育在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目标任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职业教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职业院校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断调整优化涉农专业结构布局、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促进专业链和产业链相适应,以科技推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瞄准地方农业产业前沿,深化村、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平台、推“四轮联动”研发模式,打通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浙江职业院校的农产品保鲜与加工、观光农业经营、药品食品检验等专业成为农村职业学校中的热门专业,安吉职教中心的“两山”旅游学院、德清县职业中专的民宿服务产业学院等纷纷带动起一个个产业,服务当地特色小镇建设。

(三)职业教育成为乡村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不足的重要路径。2013—2019年,教育部与科技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联合认定公布五批共261个创建合格的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教育部还支持各地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相关高水平专业。通过高职扩招助力乡村人才学历提升。建设乡村工匠培养培训基地,重点面向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等人群开展职业培训。以浙江宁波市为例,该市以职业教育为依托,以农民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的创建和管理为抓手,将农民培训工作覆盖农业产业、农村电商、乡村建设管理等领域,2021年全市开展各类农民培训4.47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1万人次。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当前,与乡村联系最为紧密的县域职业院校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普遍存在经费匮乏、实训基地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服务和供给。截至目前,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本没有技工院校。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中,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比较少,办学水平高的则更少。据教育公布的197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双高校”涉农学校4所,“高水平专业群”涉农学校7所,占比仅5.5%,可见,职业教育基础薄弱问题突出。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强。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青年对职业教育认可度总体不高,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上职业院校“低人一等”。加之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窄,社会待遇总体不高,造成农村学生不愿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即使选择职业教育,报考涉农专业学生较少,愿意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学生更少。这将导致涉农职业教育的生源大量萎缩、乡村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三)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产业发展不匹配。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涉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对接,未能根据农村产业的发展更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职业院校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乡村产业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比如,近年来,电商平台、订单农业、农村康养旅游等业态兴起,而与之相关的农村金融、农村电子商务等专业建设不足;农业农村已广泛引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但现有课程设计对服务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仍缺乏支撑。

(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培训能力不强。虽然《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院校要落实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要求面向广大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产业带头人、技术推广人员、农民工群体以及村“两委”干部等各类人才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由于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类人才培训的系统规划、师资团队组建等,导致对乡村人才培训服务后劲不足,成效不明显。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一是优化办学环境。优化调整涉农职业院校布局与专业结构,扩大面向农村地区高职招生规模。加大优质涉农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推进中西部省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重点加强县、乡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室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政府划拨、整合资源等方式改善办学条件,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加大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将职业教育培训协作纳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重要内容,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重点,扩大东部地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和输出。加强技工院校对口帮扶,采取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形式,为农村培养各类技能人才。三是加强政策统筹。加大经费投入,财政部加大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对涉农职业院校的倾斜力度,逐步提高涉农专业生均拨款水平,出台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发技术研发平台、开设特色工艺班,培养乡村急需的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专业技术人才。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发展。中高职业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制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专业指导目录,鼓励职业院校探索“职联体”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等途径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二是加快推进本科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职教法》修订颁布的契机,加快推进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优化涉农本科职业院校布局,打破职教学生学历晋升的“天花板”,为乡村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各地出台各类人才政策,推动高职毕业生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完善人才奖补等政策,吸引职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加大资金扶持,为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三)加强校地共建,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支持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专业建设,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乡村产业规划设置专业,围绕乡村产业需求开发课程;要加强政校村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乡村学院”,建立帮扶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做强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要重视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发挥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开展校地合作、校村结对共建等方式,实施“千村万企”行动,鼓励职业院校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项目管理员等专家团队“进村入企”,开展技术指导和产业服务,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能落地的科技成果和服务。并完善科技人员成果激励相关配套政策。三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职教兴农战略。政府应通过采取多种激励补助政策,引导涉农行业龙头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并支持在农村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设置教学或科技研发中心,实现校、企、村深度融合,打造校企村命运共同体。同时,尽快出台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的相关政策机制,激发行业龙头企业、民间资本、社会组织参与涉农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做优职业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一是加大技术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要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为新型职业农民、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等提供实用、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大力开展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贫困家庭就业等特殊人群的公益性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二是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职业院校要打破围墙式传统教育模式,开门培训,送教下乡,使农民不离乡村,就近接受系统培训。根据乡村农耕周期,可采取“半农半读”“忙工闲学”的灵活学习模式。通过“互联网+学习”,构建职业培训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学习、远程诊断等方式,及时解答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职业教育要发挥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的优势,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人才和基地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工作,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要组织师生通过送文化、送法律、送管理下乡,以文化涵养人,提高村民综合素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