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参政履职>>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我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8-09 10:54:19 来源: 字体: 阅读次数: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战略目标。我市是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是我市第一大产业。目前,我市汽车相关企业已达50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16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0家、上市公司36家,2021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达3081亿元。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我市汽车产业离领先国内和对标国际还有一定差距。存在问题如下:

1.新赛道发展缓慢新动能后劲尚需提升。相较于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形势,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较低,吉利、大众等传统车企新能源化进度偏慢,且新能源汽车产品相对单一,新赛道的发展进度明显落后于合肥、上海、广州等城市,今年1-9月,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为16.2%,低于全国同期比重约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比重约30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我市8.2万辆)低于同期嘉兴市的产量(11.5万辆),且我市“十四五”汽车产业规划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目标仅为23%;商用车发展亟须提档增质,氢能汽车等未来发展方向需加大引进力度;零部件方面,先进动力、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仍待突破,高附加值的电子化、智能化产品配套不足。

2.产业研发投入少技术创新水平低。初步统计,全市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2.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研发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产品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机械零部件方面,且多为上级供应商驱动下的被动创新,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较少。目前我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以发动机附件、内外饰及低端电子电气类为主。同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3.汽车后市场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宁波汽车保有量已达一线城市水平,后市场体量庞大,二手车销售量在全国独占鳌头,机动车维修企业上千家,但知名品牌店、大型连锁店较少,单体规模普遍小。很多企业服务不规范、产品难溯源,严重影响行业形象。同时汽车生态和文化传播力度不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度低,汽车检测辐射范围有限,缺乏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和国内知名度不高。

4.产业链协同发展乘数效应还不强。由于整车企业集团化采购、产品目标市场结构性差异等原因,整车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仅30~40%。特别是长期面向国际市场的零部件企业(如均胜)倾向于服务高端车型和产品,难以满足自主品牌“高质量、低成本”要求,关键零部件企业产品本地销售比例不足10%,集群效应未充分发挥。

5.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不高及配套受限。很多中小企业面临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实际困难;产业数字化基建不完善;新赛道的基建配套不足,如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不足,新赛道的应用环境和配套体系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加速“新赛道”进程,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拉力)。一是壮大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加快引进和培育高端乘用车整车制造企业,积极推进商用车的提质与量产,努力提升“三电”关键技术能力,推动纯电车型快速产业化,扩大纯电汽车产能;二是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充分利用宁波富氢优势,支持整车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国际技术”路线,加快氢燃料车型研发和产业化,引进集卡、环卫等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企业,逐步完善氢燃料产业链;三是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攻关。鼓励车规级的高可靠性芯片和智能传感器等开发,推动L2+级自动驾驶整车量产。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高能化发展(动力)。一是集聚创新资源,鼓励加大原始创新和正向设计,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投入力度。二是推进“整零”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三是提升技术创新层次。大力推进攻克发动机、底盘系统、汽车节能类“卡脖子”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四是提升高端车型占比。鼓励相关企业加快高品质C级、D级轿车和中型、中大型SUV、MPV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满足汽车消费升级需求。

3.积极推进后市场“数智化”,助力提升产业服务水平(辅力)。鼓励后市场企业采用“数智化”管理,构建汽车消费“云模式”。一是在规范企业服务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数智化”赋能汽车消费与使用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维修保养和二手车消费,减低消费投诉,规范后市场企业行为。二是推动“数智化”标识汽车零配件产品,实施产品和服务可追溯,重塑行业形象。三是创建汽车文化传播新业态。打造全渠道汽车综合体,传播汽车文化、沟通汽车信息、体验汽车科技、享受汽车乐趣等;尝试在合适平台传播汽车文化,如增设汽车电视频道或微信公众号等。

4.做优做强企业梯队,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合力)。一是提升产业核心层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专注行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培育更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推进“整零”协同发展,打破彼此封闭、烟囱式的传统发展框架,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提升内部融合度。三是促进辅助机构参与组织创新载体建设。促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并提档升级,扩展汽车检测辐射车型、项目及区域范围。

5.推进产业基础数字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基准度)。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进汽车产业“未来工厂”和“产业大脑”建设;持续推动“双循环”,刺激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融合“智慧交通”建设,完善产业数字化基建。三是推进新赛道的基建配套和拓展运用场景。推广运营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增设充换电设施,围绕港口、环卫等场景布置加氢站;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拓展运用场景,如某些封闭固定线路,港口码头、工业园区、景区和大型运动场馆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