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参政履职>>理论研究
参政党运用中共二十大理论成果守正创新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2 16:21:43 来源: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 字体: 阅读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阐述[]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参政党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路上的重要力量,要把握历史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党为师,汲取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宝贵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把坚定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迭代革新参政党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发展到更高水平。

一、中共二十大在政党理论方面的新成果和新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中国国情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凝练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全文闪耀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璀璨光芒,释放出历久弥香醇厚绵长的真理味道,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在政党理论创新成果方面,报告增加了中国政治民主的特定价值属性和理想信念表达,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时代价值和理论自信,为参政党运用这些成果进行守正创新提供了启发,增强了中国政党在世界政治文明对话中的话语解释力和影响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指引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答案”,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出的一种将统一与多元、效率与开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型民主治理模式。基于同西方现代化横向比较、对执政党百年奋斗经验总结、对民主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便在民主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蓝图便是集大成者,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新,其主题深邃、内容全面、高瞻远瞩,概括的五大特征、九项要求、五个原则,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也包含了制度现代化和理论中国化,粉碎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话语垄断和话语殖民,破除了过去世界对西方现代化路径的依赖,走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的旧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使命和任务,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旗帜、是蓝图,那么“全过程人民民主”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这艘巍巍巨轮在新征程航行途中的定海神针,目标坚定地驶向中国式现代化航向,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行稳致远。

(二)新时代新型政党关系持续构建政党命运共同体

政党是政治的行为主体和基本构成要件,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属性、政治目标、政治追求和政治使命。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现实土壤。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交往互动的国际主义原则,为新时代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政党间的交往互动实践与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有益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政党外交上展现的新气象,为新时代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有效指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新型政党制度中,执政党和参政党通过民主协商等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实现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同时有别于西方相互倾轧的政党制度模式,它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搭建政党交流合作平台,构建起了政党命运共同体。社群主义代表人物桑德尔也曾提出“共同体”概念,指由那些具有共同自我认知的参与者组成并通过制度途径去实现的某种安排。共同体视角与新型政党制度结合,就成了理解中国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的视角———政党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展示了一幅新时代新型政党关系新图景,即执政党与参政党团结合作、一起向未来的“政党命运共同体”,包括和谐共生的党关系、共商齐治的政党功能、同心同行党派使命,展示了新型政党政治形态,彰显新型政党关系下政党政治的发展方向和建构方案。新时代巩固政党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深化新型政党关系,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优化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加快构建新时代新型政党关系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使得以政党命运共同体为归依中国新型政党政治形态,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三)执政党自我革命对参政党生命周期的重要启示

依靠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既是重大命题,也是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和使命追求,百年来始终不忘初心,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在不懈探索和艰苦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经验,建立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体系和制度安排,其中,依靠党的自我革命,便是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执政规律,得出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应对长期执政考验总结出来的政治智慧,是一场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度调适、完善和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的历史征程,也对参政党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举措,特别是自我革命的思想为参政党的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有益借鉴。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性质定位非常明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为参政党创造更多履职尽责政治空间的同时,也对参政党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说到:“发挥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需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因此,参政党有必要主动向执政的共产党看齐,而且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自我革命的目的在于提高政党能力,更好地实现政党目标和奋斗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自我革命执政能力、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给了参政党生命周期更多启示,促使参政党更加注重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履职能力。而且,执政党和参政党双方的自我建设、自我革命还能够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确保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行稳致远,又能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

二、参政党守正创新的成长逻辑

政党建设是政党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党实现自我发展推进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参政党的成长和完善,就是参政党自身的守正创新发展和迭代更新前行。不论哪种类型的政党,都会在“内需外压”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方法和路径进行优化和完善,参政党也不例外。在中国,参政党的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正,就是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参政党的创新,创的是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之新,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就是坚定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创新。

(一)价值逻辑:坚持中共领导及内部民主更好地实现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础是人民当家做主,核心问题是坚持和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实现。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推翻一切剥削阶级的奴役统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的统治”,因此,参政党守正创新的价值逻辑首先就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坚定不移地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定不移地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合舟共济,从而彻底地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彻底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民参与,一直是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公民参与以有序、合理的方式纳入政治决策等过程,一直是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而参政党参政议政则是公民进入政治领域进行有序参与的重要途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党的参与表达也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提高公共政策合法性、民主性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均衡,彰显政党制度优势,最终又反哺国家和社会,更好地实现人民立场。我国的参政党主要包括八个民主党派,除此,还有一个“无党派人士”群体,包括那些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可参照民主党派履行职能,本文的“参政党”即是泛指包括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广义上的参政党。八大民主党派基本涵盖了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再通过无党派人士,兜底吸收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尚未覆盖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社会基础,能确保所代表的群体有效地进行公民参与和国家治理,也能弥合人民整体性和个体利益分化的冲突裂缝,极大地实现人民立场,成为架起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二)制度逻辑:参政党建设能更好地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在为构建中国的人民民主道路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于东南亚、拉美等后发国家的民主转型道路,也不依靠美国的民主输出、民主援助和道路复制,而是从中国百年民主发展历程的考察中,发展出来的基于中国自身的民主运转模式。世界各国的民主道路和民主方式固然各异,但都包含了为追求民主所蕴含的平等意识和权利价值,这些意识和价值都并非抽象存在,而是要落地到能够不断生根发芽、常育常新的具体制度上来。周恩来在1950年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曾指出,“各个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他们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包含参政党在内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转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中国寻求民主的目的,除了让普通个体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展现、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也是为了实现社会治理有序、法治昌明平等、政府廉洁高效、国家繁荣昌盛。通过参政党的守正创新发展,能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界别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充分地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拓宽民主政治参与渠道,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参政党自身的守正创新建设,助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能更充分地展示人民民主实质,更好地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义。

(三)技术逻辑:迭代革新能更好地贡献世界政党政治中国方案。塞缪尔·亨廷顿曾说:“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政党在领导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走向现代化是民族国家的开始,而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却是政党体制。在传统的政党理论认知中,包括参政党在内的各类型政党是社会多元体系中的一元,主要功能是代表功能和表达功能。而政治民主一直也面临着如何在最大程度反映更多民意的同时,又能确保这些民意是代表们基于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做出的技术性表达。在中国,执政的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把共产党的革新嵌入国家治理,把治理体系迭代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实现“治党”与“治国”的统一。邓小平曾反复提醒党的领导干部“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参政党的职能包括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服务社会、利益表达与协调关系、自我教育等方面,从技术逻辑层面而言,参政党就是要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从政党角度寻求履职技术突破,通过参政党自身的守正创新迭代革新,寻求包括如何更好地把代表嵌入民众,通过参政议政更好地代表那些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转的正确民意,通过民主监督来更好地平衡好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服务社会来更好地发挥参政党连接国家和社会的桥梁作用,通过利益表达与协调关系来使得政党的代表功能、表达功能更好地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自我教育来保持参政党的生命周期常更常新,从而更好地贡献世界政党政治中国方案。

三、参政党运用新成果守正创新的实践探索与策略

参政党运用中共二十大创新理论成果守正创新,是担负新征程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的认识把握守正创新,首先是固本基础上扩展其次是传承基础上发展。参政党运用中共二十大创新理论成果进行守正创新实践探索,就是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积极推进参政党工作思路理念与时俱进、方式方法迭代革新、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赋予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传统方式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参政党履职尽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助推参政党的高质量发展。

(一)以开展主题教育为牵引,强化思想引导和作风建设。一个政党的思想状态和组织作风是该政党和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该政党的纲领宗旨、路线使命等内在制度的外在显示,还是该政党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高度体现,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优秀的依据之一。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思想状态、组织作风等,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还对同执政党亲密合作、并肩作战的参政党影响深远。主题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而参政党更是要以中国共产党为师,同步开展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来加强参政党的思想引导、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而这也成为搞好政治交接的有效形式和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作了科学概括和精炼总结,新时代的参政党就是要以史为鉴,高度重视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主题教育的接续开展,明确政治共识,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参政党发展的政治方向与共产党保持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也讲到,要“适时开展新一轮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参政党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2023年5月在京召开“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部署动员会。不管是2019年“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还是2021年中共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抑或是2022年“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每一次参政党的主题教育活动都紧扣当年度党际关系重点。新时代下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十个坚持”宝贵经验融入参政党自身建设中,通过学习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使参政党不忘合作初心,思想不断洗礼、初心始终如一、使命继续延续、忠诚持续淬炼,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二)以激发党派活力为目标,着力人才强党和特色立党。美国学者亨廷顿曾说,“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对守正创新激活参政党的党派活力而言,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强党”战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充分吸纳非执政党的力量参与国家政治体系运转,包括八大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参政党广泛搜罗人才,吸收同化优秀的新兴社会力量,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人才强党,首先就是要树立人才立党的意识,坚持选贤任能、德才兼备、人尽其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用人导向,把与参政党自身定位和性质相匹配的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其次要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发现渠道,避免过度“近亲繁殖”,多渠道发现人才、识别人才、吸纳人才,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特色立党”。参政党守正创新发展基于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但又并非简单复制政党建设的共性规律,而是将参政党的特殊性加以充分考虑,注重保持和加强参政党在自身建设和履职方面的特色[],突出参政党在政党政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从而与执政党有所区别,并能实现参政党利益聚集和表达、培育政治精英、社会化政治动员、组织政府等政党功能。[]尤其要在组织发展层面下大力气,挖掘并保持参政党组织的优秀传统和特色优势,不管是参政党各异的视角特色、话语特色还是思想特色,都要挣脱西方话语体系枷锁,注重培养中国本土参政党的差异化优势,避免党派趋同化发展,致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话语体系,更好地体现中国参政党的不同国别特色,反映不同代表群体的利益关切,释放出参政党凝聚共识的动能和活力。

(三)以参与国家治理为主线,注重制度规范和从严治党。《资治通鉴》有言: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制度建设也是参政党建设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建设方向。对于参政党的守正创新发展而言,需要以制度为基,通过建立一套适合党派特色、适应政党运转的根本性制度,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避免官僚化、行政化倾向,打造出参政党履职尽责的良性框架。新时期的参政党制度规范建设,就是要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师,认真思考如何切实增强长期参政条件下民主党派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一是健全参政党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深入借鉴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将其作为参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专职干部和兼职成员相结合,重大事宜在广泛民主基础上落实正确的集中,确保集体领导的规范化、制度化,力戒重大决策的主观随意性。二是健全参政党的若干工作制度。包括学习培训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发展对象考察培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机关工作制度、机关干部管理制度等,都要做到建章立制、细化完善、有章可循。[]三是要注重从严治党永葆参政党清正廉洁的政治底色。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不乏一些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人士,影响和危害十分巨大,因此,参政党要及时跟进共产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建设要求,建立健全合乎参政党守正创新发展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增强自觉接受各界监督的意识,切实提高参政党防腐巨变的能力。

 (四)坚守参政为民的立场,扎根社会深入反映社情民意。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参政党守正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对于参政党来说,参政议政是其基本职责,也是践行为民造福宗旨的主要路径,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中国的参政党具有的巨大包容性和广泛代表性,吸纳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等各类型人群,其成员本身就从群众中来,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诉求、汇聚尽可能多的民意、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扎根社会深入反映社情民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要牢固树立作为社会主义参政党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每一个民主党派都是各自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政治同盟,都天然地代表所在群体利益。它们不仅有政党属性,也有统战属性,是共产党联系和团结的特定阶层与群体(主要是部分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形式上仍是精英参与,还需要自觉抵制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损人利己、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厚植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时时刻刻把人民福祉记挂在心上,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进行履职尽责和参政议政。二是要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特别要注重加强参政党成员的代表性建设,一方面从成员选择上尽可能覆盖到更多的行业群体,尽可能广泛地代表人民;另一方面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以民主协商、基层协商、调查研究等为契机,深入群众一线,努力倾听社会深处的急迫呼声。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将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参政党履职尽责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畅通参政党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送渠道和反馈通道,聚焦急难愁盼等民生问题,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城市社区治理的新问题、人民群众福祉的新期待,确保社情民意来自民意、代表民意,最终能实现民意。

 

参考文献:

[] 邸乘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版本”[J/OL].党政研究. https://doi.org/10.13903/j.cnki.cn51-1575/d.20221207.001

[] 林毅夫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003.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 林华山.新型政党政治形态的独特方案——以“政党命运共同体”为视角[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3):28-32.

[5] 包心鉴.政府治理创新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75-276.

[]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8.

[]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50.

[] 黄天柱.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整体态势与路径选择[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05):52.

[] 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报告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9.

[] 钟德涛.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19-320.

[] 黄天柱.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整体态势与路径选择[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05):5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